快讯>

厦门:“串珠成链”开拓海洋文化科普新局面

2023-02-25 14:45:18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355 分享

中国商报厦门报道(颜祥子 记者 钟瑜)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长期以来,向海而兴的厦门将海洋文化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月24日,厦门市海洋与水产学会海洋文化与科普专委会、集美大学观赏海洋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在厦门海洋经济公共服务中心举办了厦门海洋文化与科普论坛暨观赏海洋生物协同创新及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集美大学观赏海洋生物公共平台)推介会。

会议现场,厦门市涉海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文化科普与传播的优秀代表荟萃一堂。针对如何整合资源“串珠成链”,充分发挥厦门在海洋领域的科研、产业和人才优势,借助全媒体时代的“声量”,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优质海洋文化科普项目集思广益。

11.jpg

活动现场(颜祥子/摄)

用高校科研优势筑牢海洋文化科普的根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作为中国海洋学科发展的蓝色摇篮,“学院依靠强劲的科研实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展教资源与科普课程,为中小学提供优质的科普服务,同时也推进数字化展馆建设、文化创新与宣传等工作。”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副馆长张朝霞如是说。

产业化为海洋文化科普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厦门鲸探海洋科普研学基地是以院士专家站为专业指导,由厦门蓝海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个IP示范项目,该项目在为企业延伸产业链的同时传播海洋文化。基地内部依托优质的交互设备,将海洋文化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出去,基地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实现自身造血,该项目成为厦门海洋文化科普研学可持续良性发展的一个优秀载体和样本。

多媒体传播拓宽海洋文化科普的渠道。不懂实验室是福建省首个专注于海洋科学传播的科普品牌,在实验室创始人林宏杰看来,“不懂实验室不只是做一个科普品牌,更是做一个海洋科普的‘朋友圈’。”实验室通过运用线上公开课、线下讲座、打造海洋研学课程以及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科普视频等方式,当好海洋专家与大众、大自然与大众之间的媒介,从而纵深搭建起海洋科普的“朋友圈”。

眼下,厦门也正尝试将这些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媒体优势“串珠成链”,激发出海洋文化科普的新活力。在活动中,集美大学观赏海洋生物公共平台分别与厦门市波塞冬海上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波塞冬)、厦门鲸探海洋科普研学基地进行了签约。

22.jpg

签约现场(颜祥子/摄)

据了解,在厦门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的支持下,集美大学观赏海洋生物公共平台现有海水观赏鱼虾保种与繁育车间、珊瑚和水母保种与繁育车间等,是目前国内研发链条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观赏海洋生物公共服务平台,2022年获批福建省优秀科普基地建设建设项目。“平台基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科研优势,在设施设备、研发技术以及保有的生物上都有相当的积累,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签约的项目将科研成果进一步向公众推广。”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集美大学观赏海洋生物公共服务平台主任王淑红表示,波塞冬项目主要是将海洋休闲旅游与海洋科普元素结合起来,鲸探海洋研学基地项目则是发挥企业市场推广的优势,与平台共同来打造研学课程等。

如今的厦门,正在进行海洋文化科普的全新探索,从海洋文化公开课到研学基地的打造,从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的升级到厦门海洋文化丛书的出版,在探求传播广度的同时也追求内容传播的深度,将最专业的力量投入到最大众的传播渠道中,开拓海洋文化科普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胡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