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丨滇瓦紫砂的“云南味道”

2023-06-08 13:38:44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833 分享

中国商报云南报道(记者 李锦兰)六月的星云湖畔,万物生长,色彩斑斓。为了一窥滇瓦紫砂的“秘密”,6月4日,中国商报记者一行走进了云南省玉溪滇瓦紫砂工艺厂。

自古就有“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的说法,世人皆知紫砂之都为江苏宜兴,却不知云南玉溪市江川区竟有紫砂,而这段故事的主角就是周昌。

1968年,周昌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的一个陶艺之家,祖上两辈人都是烧制青瓦、瓦罐的窑工,在古滇青铜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周昌从小便对陶艺怀有深厚情愫。

1990年周昌大学毕业,23岁的他进入了当时的供销社,端起了铁饭碗。在周围人都在羡慕他的工作稳定而多金的时候,2001年,周昌毅然放弃了供销社工作,转而担任江川县兰田瑞昌红砖厂法定代表人。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明明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却非要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去开砖厂。”面对外界的不解,周昌心中始终明白自己要走的路是什么样的。

这一待就是16年,常年与各种泥料打交道,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昌发现砖厂中的砖在高温烧制下会发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周昌结合砖的材质进行了细致的钻研分析,这才得知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介于陶与瓷之间,十分安全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这就是滇瓦紫砂。

周昌当即决定对自己的砖厂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滇瓦紫砂这种特殊材料,从花盆与工艺瓦做起。在销售花盆和工艺品的过程中,有专家表示,这太浪费了,简直就是把“金子”烧掉了。

后来在相关专家的提议下,周昌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进军生活领域,生产酒器、茶具等器皿。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有经验的老匠人请教学习,精心钻研滇瓦紫砂产品制作工艺及方法。

在产品造型上,周昌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创意性。走进紧邻山体的车间内,便是走进了周昌的紫砂艺术世界。

一眼望去,车间里摆满了数以千计的壶、杯、盏、碗、碟等精美的生活器皿。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破碎、练泥、修坯、烧制……让手中的泥土经过时光的淬炼。

在车间里,花瓶、莲藕、生姜,小鸟、孔雀开屏加湿器、雕龙茶罐……等工艺品栩栩如生。在这一把把优雅的茶壶背后,仿佛会溢出一曲生活的牧歌,将美丽的乡村、竹林、茶山偃息壶中,方寸容器容纳着无穷天地。

在采访中,周昌提起一壶开水朝一把茶壶上慢慢浇去,只见壶体表面积留水渍,收水之后,水印忽然不见了。他打开壶盖,递给中国商报记者看,看什么呢?

他说:“里面还存有前天泡过的茶水,茶叶没有变质,茶味没有变,茶汤表面也没有锈色。”逐一传看,果然如此。

他又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这样留存的茶水,最长的一次是7天,茶水也没有变馊。这把壶,周昌已经用了一个月,即使不放茶,只倒白开水,仍然有茶香漫溢而出。

周昌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两个小秘密:一个是他生产的紫砂碗,用来炖鸡,鸡肉不会老,嫩滑、可口,更不会黏碗;一个是用他的紫砂碗或者砂杯盛酒,这紫砂碗或者紫砂杯三五分钟后,酒味会变得更醇香、更温和,口感好且不容易醉酒。

或许,这种紫砂含有的元素与酒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让酒的口感发生了变化。

除了外出参展、交流,周昌每天都要接待来他厂里“淘宝”的各类买家,很多客人来了,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甚至闻一闻,然后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带走。

周昌说,也有的客人把自己挑走的茶壶、茶杯再转卖出去。当然,那价钱可就翻番了。面对这样的客人,即使第二次第三次来到他厂里,他也是非常欢迎的,并不会因为对方赚了十倍二十倍的钱就要抬高市价。

周昌坦言,他需要回头客人来帮助推销自己的产品,一传十,十传百,让更多的人知道云南江川有个“滇瓦紫砂”。

目前,周昌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进行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他强调说,产品的研发、设计、烧制、规模化量产、市场销售等形成一个产业链,不是他周昌一个人就能完成得了的,他需要一个团队,需要更多喜爱“滇瓦紫砂”的朋友们鼎力相助,“滇瓦紫砂”才能做大做强,才能走出江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采访中,周昌多次希望讲好滇瓦紫砂的“文化”。于是,在制陶过程中周昌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云南文化名片——牛虎铜案镌刻在工艺品上,将江川铜鼓的瘦腰造型、汉代瓦当纹饰、明朝将军罐、远古图腾佛学等元素融入创意品中,使其作品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只有融入文化内涵,赋予其文化属性,滇瓦紫砂才能走得更远。”周昌说。

周昌对紫砂艺术的热爱,也许并不在于企业的效益,而在于他为江川这片土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传承、发展,才是超然于紫砂之外的意境。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也许说的就是江川滇瓦紫砂的“云南味道”。

责任编辑:白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