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如何看待“搭子”文化?年轻人的新型社交关系!

2023-11-13 15:36:54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111 分享

最近,一种叫做“搭子”的新型社交关系开始在年轻一族中流行起来。很多人说这是一种“浅于朋友,重于同事或同学”的特殊社交关系,主打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

微信截图_20231113153351.png

这种“搭子”区分领域,主打互益:你的游戏搭子,随叫随到,不过问你的生活,只在意你的操作;你的饭搭子,准时在饭点出现,闲聊瞎扯,提振食欲的同时,也解决了外出吃饭双人套餐更划算的尴尬问题;你的运动搭子,和你相互监督鼓励,有个人陪你一起打卡,立下的flag也终于不会那么轻易倒下了,更能一起拥抱健康生活…对于大多数的搭子来说,你不用在乎他们在各自生活中的为人,也不用担心长时间不联系所导致的关系生疏,不用刻意寻找话题,你们相互“利用”,互不拖欠。如果说朋友主打的是一个陪伴,那搭子主打的就是一个愉快。

微信截图_20231113153244.png

很多人认为,搭子关系,搭起了现代人的社交舒适圈。所谓的搭子是不是一种快餐式的社交关系呢?其实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普通的搭子,你们可能因为一个共同爱好短暂地交流过一段时间,然后就因为各自工作的繁忙而不再联系了。然而也有一种可能,你们在交流的时候发现彼此的话题越来越多,渐渐处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并将这种短暂的关系长久化,将狭隘的领域广泛化了。简而言之,搭子这种关系,有继续发展成朋友的空间,而就算止步于此也不会给双方带来什么情绪负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搭子式的相处反而成为了我们考察一个人是否值得成为朋友的“试用期”,这对于我们形成优质的社交关系,是利大于弊的。

微信截图_20231113153305.png

所以你不必因为自己只有各种搭子却没有知心朋友而焦虑。人生就是由许多不同的横截面拼凑起来的,既然谁都无法保证方方面面的吻合,那不如在每个方面都寻求一个合拍的搭档。在漫长的人生里面,我们总能找到真正的知己,那种关系,又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了。

微信图片_20231113153230.jpg

有的媒体观点认为: “搭子”虽然经常被理解为是一种距离感强、负担小、交情浅的社交,但这些并不是人们选择“搭子”型社交的原因,而只是这种社交关系呈现出的状态。

微信截图_20231113153332.png

事实上,这样的推论喜忧参半:一方面,人们不是不爱社交了,只是在快节奏的原子化生活中,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方式,来代偿传统社会关系的式微。而“搭子”在这样的社交过程中,或许只是很多人寻找到真“朋友”的一个中间阶段。另一方面,人们选择“搭子”型社交的理由都是更为向内看的、实用主义的,即在兴趣上的一致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最大化,在目的上的一致可以达成更高的社交效率。这样的社交取向和社交网络的算法逻辑十分相似——精准匹配、定向推送、留存注意力而已。

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曾说“朋友是你能拥有的最大财富”;蒲松龄也曾提及“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由此可见,古今中外都对友情有着极高的评价,因此人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也自然更加苛刻。

有研究发现:相比于“朋友”选择时的严苛,“搭子”的入选条件非常简单,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口味、相近的取向偏好,都可能成为年轻人搭伴的原因。不需要精神上的共鸣,更不需要费心维系,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社交需求,同时也降低了维持关系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情感等基础成本。比如我们常说的“饭搭子”,指的就是口味类似、饮食消费能力相近,每到饭点能迅速集合干饭的人。“搭子”的流行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社交的一大特点:相互陪伴,但又互不打扰。

红网也曾对这种社交关系提出思考:将生活中需要重复的事件进行切割,分发给不同的人,形成 “饭搭子”“球搭子”“追剧搭子”等等,或许就能拼装成互联网时代下某个个体的社交网络。这样的社交关系并不孤独,亦无深交,就像浸泡在温水之中,人们不愿离开这样的温水。彻底的静默太过冰凉,和“搭子”的相处可以缓冲消极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但人们也不愿意让水沸腾,害怕伴随更深关系而来的矛盾或摩擦灼伤自己。于是,“搭子”成为了极佳的解决方案。成长于或浸润于互联网环境的人们,很难做到各方面都契合和投缘,或许在线下的有限接触中十分相似,但在精神世界里却是完全没有共同话题的个体。而组成“搭子”不同,只要在某一细分领域拥有相似的脾性和爱好,并且控制着分寸不要越界,就能收获愉悦舒服的时光,排解心中的焦躁或压抑情绪。

微信截图_20231113153406.png

当然,面对“搭子”文化的盛行,自然有人发出忧虑的声音。在社交“搭子”逐渐成为潮流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于友情的定义在默默发生着转变。以往,友谊被赋予了更多的神圣感。在西塞罗的笔下,“友谊不是别的,而是一种以善意和爱心去连接世上一切世俗事物的和谐”,亚里士多德也将友谊定义为德行与良善,认为其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而现在,对于友情的良善属性的关注似乎在减少。朋友变成了陪我们走过一段路程的旅人、成为互相帮助的队友。人们能够提供帮助,却很少能够付出能量。有关“阶段性”的友情的论述在网络上成为一种风潮,反思“友情内耗”、警惕在友情中过多的能量和情感付出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而如今,这样的担忧也正在社会中以涟漪状蔓延着:“搭子”式的交友方式迎合了我们的社交需要,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心理需求,也折射出现代人的孤独感。因为手机与各种社交软件,我们看似与所有人关联,可实际,上却越来越孤独。当知心的圈子越来越小,“实用性”的友情逐步扩张,“搭子”,是否还能帮助人们抵御孤独呢?

(常天怡 文/图)

责任编辑:时尚